重陽敬老 樂活頤養
農曆九月九日,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,經由歷史演變,重陽節已逐漸成為我國社會中,提倡敬老尊賢的重要節日,晚輩們都希望老人家能延年益壽,快樂的安享晚年。
古人順著易經的邏輯,將數字分為陰陽,九月九日的「九」均為陽數,故名重陽節或重九節。古人並認為九是數字的極限,陽極必變,必須登高(山)來跨越九的限制。不過,九也被認為代表最高位,九九有久久之意,因此重陽節也成為敬老及重視長幼倫理的節日。
根據「西京雜記」記載,重陽節可上溯自漢朝,當時已有重陽節佩茱萸、食蓬餌(糕的一種)、飲菊花酒的習俗,因此,重陽節又稱茱萸節或菊花節。重陽節所食的糕,又稱為重陽糕、花糕,糕與高同音,意謂著步步高陞,前途光明。
至漢魏時期,菊花酒便已盛行,到了明清時代,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藥,據本草綱目記載,菊花具有「治頭風、明耳目、去瘺癉、治百病」等功效;而茱萸又稱作艾子,是一種中藥,具備殺蟲消毒、祛寒驅風的功能;因此,古人給菊花一個雅號叫「延壽客」,茱萸又被稱為「避邪翁」,並且喜歡在重陽節佩戴這兩種植物。
在臺灣,重陽節承繼中國傳統習俗,不過,由於臺灣自農曆九月下旬開始吹「九降風」,適合放風箏,放風箏遂逐漸成為受歡迎的活動;客家人則有重陽節祭祖的習俗。民國六十三年,內政部將每年重陽節訂為老人節,此後,各地方政府都會舉辦敬老活動,政府首長也會探訪人瑞,以示敬老之意。
自民國八十二年起,我國正式邁入聯合國定義的高齡化社會,一〇六年將進入高齡社會,一一四年成為超高齡社會。老人已成為我國人口結構的重要一環,老人的安養與服務,亦成為政府社福政策的重點工作。行政院於民國九十八年九月,核定「友善老人服務方案」第一期計畫,並於一〇二年底推出第二期計畫,以「健康老化、在地老化、智慧老化、活力老化、樂學老化」五大目標,結合政府與民間社區的力量,提升老人友善服務,建構老人友善的生活環境。
輔導會為配合行政院友善關懷老人政策,結合社會資源,持續強化就醫、就養及服務照顧等作為,包括:一,各榮總及分院結合社區資源,辦理健康講座、預防保健、健康諮詢及居家訪視;二,開設高齡醫學整合門診,設置高齡醫學病房,提供年長者「單一窗口,多項治療」的便捷服務;三,各榮服處招募榮欣志工,提供送餐、居家照顧及訪視等多項服務;四,各榮家持續設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,協助照顧社區老人與身障者;五,結合樂齡學習中心資源,鼓勵高齡長者參與學習,肯定自我存在價值。
時間巨輪的滾動,不會因人而停滯,關鍵在於,我們能否與時俱進,讓生命隨著時間躍動,充實度過每一天。要能這麼過,除了自己要有恆心運動,注意飲食及維護健康外,政府部門亦須注重相關社福政策,為老人建構最佳的友善生活環境;輔導會配合行政院友善關懷老人政策,將持續強化服務照顧工作,以期能讓年長榮民榮眷,自在樂活的頤養晚年。
(點閱次數:1303)